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要闻

爱德故事荟No.91|一个美国家庭的爱德情缘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5日发布人:浏览:

爱德故事荟No.91|一个美国家庭的爱德情缘

原创 爱德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
 2025年07月14日 20:20 江苏




图片1.png

穆言灵(右二)在京获颁“兰花奖友好使者奖”(图片来源:人民网)


2025年7月10日,第二届兰花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年过七旬的穆言灵女士获得了“兰花奖友好使者奖”这一殊荣。扎根中国30多年的她,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她也是“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中唯一一位外国人。


兰花奖,旨在积极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表彰奖励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基础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和机构。


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
,赞56


穆言灵女士现场获奖感言:


My joy and my passion is finding the small details in the stories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who’ve come to China over time and become deep deep friends, some of whom have been friends for four and five generations. So there’s joy in the details. There’s key to friendship, keys to friendship, all in those stories. And that’s what I’m working on now.


(我的乐趣和热诚在于觅得不同文化中人物故事的细枝末节。他们陆续来到中国,成为有着深厚友谊的朋友,其中有些人的友谊甚至持续了四五代人,所以细节中蕴含着喜悦。友谊的关键,友谊的奥秘,都藏在这些故事里,而这正是我现在努力的方向。)


在同日举办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有一个特别的安排——“习近平主席和我一起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故事分享。3位曾与习近平主席有书信往来的国际友人分享了他们与中国结缘、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故事。穆言灵女士亦在其中,这次的身份是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我将继续努力,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美中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穆言灵说。


殊不知,眼前的这位精神矍铄的美国老太太还有一个身份——她是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第一任总经理的夫人。由此,一段传承了近四十年的美国家庭的爱德情缘也不禁细细回想起来……


图片2.png

穆言灵女士


名字里的橄榄枝


当穆言灵(Elyn MacInnis)再次走进爱德基金会的陈列室,玻璃展柜里泛黄的老照片正映出她眼中的泪光 —— “丁光训总是跟我说‘如果你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只要跟我说一声’。他是如此美好的一个人。”她面露微笑,声音却哽咽,好像有一枚生锈的徽章别在记忆深处。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二战时期。彼时,年轻的穆蔼仁(Don MacInnis)作为飞虎队队员,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纷飞的战火中,他目睹了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也见证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这段特殊的经历,在穆蔼仁心中种下了对中国情感的种子,为日后家族与中国的深度连接埋下了伏笔。


穆蔼仁在中国的时光中,与全国政协副主席,也是后来爱德基金会创始人的丁光训成为好友。


1985年新泽西的夏天清爽宜人,穆蔼仁接到丁光训的越洋电话时,阳光正漫过草坪上的玫瑰花丛。得知一群中国友人想为新创办的公益基金会取名“Amity(爱德)”,穆蔼仁和儿子穆彼得(Peter MacInnis)、儿媳穆言灵都觉得十分合适:“我们觉得‘Amity’(爱德)像块温润的玉,念起来就带着平和的分量。”这个受到外国友人家庭欣赏与祝福的名字,后来成为连接中美民间交往的桥梁,而彼时的穆言灵还不知道,这个名字会在她生命里刻下怎样的年轮。


三年后,当穆言灵牵着一对女儿爱中(Mika)和爱华(Charlotte)走在南京街头,梧桐树影在她们洋装裙摆上碎成金箔。穆彼得作为爱德印刷公司的首任总经理,正忙着跟工人一起将进口印刷设备搬进江宁的厂房。爱德印刷公司,是一家由爱德基金会与海外合作伙伴合资创办的印刷企业,它的中英文名称也沿用了“爱德Amity”,如同继承了爱德基金会的爱与德精神一样。在穆彼得的带领下,公司团队齐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从引进先进印刷设备,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而爱中、爱华则在南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就读于南京的公办小学。在学校里,她们和中国小伙伴们一起学习、玩耍,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尽管身为金发碧眼的外国孩子,却没有丝毫隔阂。放学路上,她们跟着司机老卢师傅学讲带南京口音的中文:“这个‘称呼’要讲究呢,喊‘爷爷’才对味!”


木雕与布偶里的温度


穆言灵同样深度融入了中国的爱的事业。在爱德老楼的档案室里,锁着一卷褪色的羊毛围巾。那是1988年穆彼得的母亲Helen与她的朋友带着聋人母亲们织的,穆言灵叹了口气:“羊毛太贵,中国人更喜欢机器织的,卖不出去。”于是她和女儿爱中一起琢磨出布偶手艺,把织围巾的技艺改成缝制布娃娃,聋人母亲们的指尖在棉布上开出花朵,这些带着针脚温度的娃娃后来被装进袋子,跟着穆言灵往返于南京、香港和美国,在各地文创礼品店换得了孩子们的学费。


福利院也常常留下穆言灵的身影。在徐州,穆言灵与同伴们为残疾儿童筹集善款,奔走呼号。随后,她们创建了徐州培智学校,那是一间专为智力障碍儿童办设的特殊学校,也是今天彭城培智学校的前身。如今,爱德基金会仍是徐州彭城培智学校的鼎力合作方,教师培训、筹款培训,情谊绵延数十年。


爱德印刷公司车间角落的木箱里,还躺着张万龙老人的第一件木雕作品。这位老匠人最初想刻西方题材,穆言灵却指着《红楼梦》插画说:“要中国的魂。”于是当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遇上中国的雕刻技艺,人物衣袂间流淌的竟是江南水韵。如今这件作品陈列在爱德印刷公司展厅,与旁边19克超薄纸精装书形成美妙对话 —— 前者是文化交融的初心,后者是技术创新的丰碑。


印刷机里的时代回响


2025年的爱德印刷车间,一本本19克超薄纸精装书在自动传送带上流转;回到1986年,穆彼得带着中国工人调试第一台印刷机。“那时候江宁还是农田,” 老员工在穆言灵回访爱德印刷公司时笑道,“条件不好,但是总经理一家在厂里跟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奋斗;下了班跟着我们去菜市场,学着用中文讨价还价。”追忆往昔,大家哈哈笑开,眼中却泛着泪光。如今这家印刷合资企业,已成为全球响当当的大型薄纸印刷基地,精装年产量 3000 万册的数字里,藏着三代爱德人将 “不可能” 变成 “可能” 的倔强。


穆言灵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印刷车间的震撼:油墨香混着纸张潮气,中国工人趴在机器上研究图纸的背影,像极了她在鼓岭见过的拓荒者。当听说2008年,来自爱德印刷的作品成为北京奥运会纪念品时,她更加感受到这些带着中国温度的书卷已成为文化对话的使者 —— 就像当年穆蔼仁电话里那个关于 “Amity” 的命名故事,终于在时光里长成了参天大树。


小图.png

穆言灵与爱德印刷


那些饱含情谊的中文称呼


“怎么称呼?”这个问题曾让初到中国的穆言灵困惑。非亲非故的人相互以亲戚称谓来称呼,让她着实有点摸不着头脑,“这在美国文化里不可思议”。直到有一天,穆家好友陈先生走进家门,女儿爱中欢笑着脱口而出 “爷爷好!”让老人喜笑颜开,立即敞开双臂回应:“哎宝贝!”看着眼前一幕,穆言灵才突然领略到中文称呼里藏着的那些人情温暖。以至于在中国行走多年,每当穆言灵新认识一个朋友,她第一句话仍是笑容灿烂地问:“怎么称呼你?”然后,一段美好的情谊就此展开。对穆言灵来说,她不仅跨越了太平洋,来到地球另一边,她也跨越了两种文化,成为中美民间友谊的使者。


6月12日,穆言灵在爱德基金会访客簿上写下祝福时,笔尖划过的痕迹与四十年前穆蔼仁接到电话时的激动、穆彼得调试机器时的专注、女儿们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时的雀跃重叠在一起。秦淮河的夜航船驶过,两岸灯火里,这个美国家族的故事仍在继续 —— 就像爱德名字里的 “Amity”,从来不止是个符号,而是无数双手交叠时,传递出的永不熄灭的温暖。


(部分内容综合人民网、中联部新闻办公众号、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视频号)


文|陆艺

图|朱晨

责编|王宜

编辑|黄洁瑜




[微笑]
已无更多数据
上一篇:印刷科技服务美好阅读主题展 | 爱德印刷让经典永续,成就阅读之美
下一篇:江苏省印协会员榜上有名!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公布
流量统计代码